巍巍乌蒙春潮涌动,高原大地万象更新。走进毕节市田间地头,只见阡陌道路四通八达、村居环境美丽如画、产业生机盎然。蕴满生机的土地上,庄稼人点缀其中,描绘出一幅和谐美丽的春日图景。
近年来,毕节市乡村振兴局紧紧围绕“一区三高地、五个新毕节”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促进脱贫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截至2022年底,毕节市农业总产值预计达921.4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5%;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11.87元以上,同比增长7%;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12733元,同比增长15.5%。
【资料图】
守底线 群众生活无忧幸福“有依”
民生无小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背后折射出的是政府坚持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
七星关区鸭池镇草堤社区五组的刘来先家里有多人残疾,儿子陈鹏是一名聋哑人、儿媳邓敏患有精神疾病,平常仅靠刘来先一人每月500元的护洁员工资和儿子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计。
在毕节市民政部门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回头看”行动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刘来先一家的困境,便告知她及家人每人每月可领868元低保金,且陈鹏夫妇每月还有160元残疾人护理补助。
近年来,毕节市加强入户排查和动态管理力度,将因病、因灾、因疫情、因意外事件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群众,纳入救助帮扶范围,确保困难群众不因“脱保”“漏保”导致返贫致贫。
“如果不是政府的帮助,我家肯定寸步难行。”赫章县辅处乡辅处社区张光友患肢体残疾四级,妻子管长妹,患肢体残疾二级,一家人就靠儿子张教文打工为生。
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及时将他们一家纳入农村低保。低保金加上重残护理补贴,让张教文家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低收入人口是关键。毕节建立了纵横联动的低收入人口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采取“线上比对+线下核查”和“大数据+铁脚板”的工作方法,加大线下走访核查力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防止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核查省级平台反馈信息2.65万条,经核查,将790人纳入兜底保障;协调12家市直部门比对出疑似问题数据22万条次;向乡村振兴部门提供新增兜底保障对象信息4.15万人,纳入防返贫监测0.44万人;民政部门核查新增防返贫监测对象11881人,纳入兜底保障8976人。
既要兜住底,也要能发展。毕节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郑建旭介绍,该市将全面启动重点人群动态监测帮扶、脱贫人口增收、“3+1”保障巩固提升、推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加强衔接资金项目监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提升“六个专项行动”,持续强化“四个不摘”,坚定不移巩固脱贫成果。
城乡低保人员、特困人员、困难残疾人……毕节市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惠民生、织密网”要求,进一步提升特殊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2022年底,该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5万余户10.8万余人,通过帮扶消除风险2.1万余户9.3万余人。已累计发放本年度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孤儿保障等困难群众救助资金28.25亿元。
抓发展 统筹推进协同发展“有底”
曾经,纳雍、威宁、赫章是穷得“去不得”的地方。如今,在乌蒙儿女的全力奋战下,这几个地方已经从“去不得”变成了“了不得”。
早春时节,烟雨蒙蒙。位于长通威宁新能源产业园的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忙着进行产线优化、设备调试和人员培训,为月底的正式投产做准备。
该项目年产能18亿瓦时,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是省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光伏组件生产项目。今年1月中旬已试产成功。
平均海拔2200米的威宁,地处黔滇接合部的重要区域节点,独一无二的高原地理环境和区域气候特征,成就了当地的“阳光之城”美誉,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为达到“双碳”目标,威宁已建成并网新能源项目62个,装机规模368万千瓦,装机容量367.95万千瓦,累计发电294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46亿元。
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赫章县建起了种植面积达166万亩的“核桃长廊”,种植规模全国第一。有挂果核桃32万亩,坚果年产量3.84万吨,形成了年产值15亿元的种植产业,惠及全县15万户62万人,每年为该县农民人均创收1700元以上。
在赫章县财神镇倮布嘎社区,居民施辉元欣喜地接过居委会工作人员送来的银行卡。
“安方公司流转的土地是11.2亩,5600元,核桃树有120株,总价值31000元左右。”拿着银行卡,施辉元算起了收入账。
虽然赫章核桃名声在外,但该县仍然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核桃产业的附加值。
近年来,赫章县相继成立或引进贵州阿西里西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贵州金果缘核桃实业有限公司、贵州乡里人家农产品电商服务有限公司、赫章县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同开发核桃系列产品,目前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深入推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毕节市制定印发了《毕节市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2022-2025年)》,持续推动资金、人才、土地、金融资源等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
2022年以来,织金、纳雍、威宁、赫章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累计获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39.45亿元,占毕节到县资金总量的69.11%。
促振兴 产业兴旺和美乡村“有望”
田间油菜连成片,十里青川涌春潮。这几天,金沙县岩孔街道金白社区的春韵味比乌蒙高原上的其他地方更浓了些。
61岁的社区居民罗开琴像勤劳的蜜蜂一样,在油菜地里疏叶培土。
“今年预计可以收1000公斤油菜籽。150公斤榨油自家吃,剩余的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卖给加工厂。”罗开琴说,光油菜籽她家一年就能增收几千元。
在金沙县的油菜产业布局中,油菜不仅是油料作物,还是蔬菜作物和观赏作物。
金沙县为推动油菜产业发展,重点将岩孔、五龙、西洛、平坝等乡(镇、街道)打造成核心种植示范基地。2022年夏收油菜面积达18.24万亩,秋收油菜播种面积25万亩。
油菜产业的发展,为菜籽的深加工提供了条件。据不完全统计,金沙县共有从事菜油加工企业(作坊)400余家,贵州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光明储备管理有限公司等油菜企业,在发展油菜订单生产中,每年仅凭油菜种植就能为农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带来上亿元经济收入。“金沙菜籽油”区域公共品牌正在逐渐打响。
如今,金沙的油菜产业已从单一种植发展成集休闲旅游、生产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基本形成油菜花观赏旅游、食用菜薹加工制作、菜籽油加工和销售的农旅融合发展格局。
近年来,毕节市着力推进山地高效农业突破行动,在产业兴旺上树典范,主要发展以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茶叶、马铃薯、核桃、肉牛、家禽、蛋鸡为主的多个产业。目前,蔬菜、辣椒、水果、食用菌产业规模排全省前列,生猪、肉牛、家禽、禽蛋产业规模全省第一,肉羊产业规模全省第二。
在织金,当地把南瓜产业做成了跨国买卖。乌蒙农产品一跃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2月12日,三个装有织金南瓜系列深加工产品的集装箱被运往广州南沙港,准备发往韩国仁川港,随后进入韩国的各大超市。
织金南瓜系列产品远销海外靠的是过硬的品质。
“依靠本地南瓜的高品质和公司的品牌、渠道,我们的南瓜在海外能比其他地方卖出更好的价格。”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曾爱生介绍,织金南瓜相继通过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后,已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据了解,织金县南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5.31万亩左右,全县从事南瓜种植、加工、销售、运输人员达25000多人,年交易量1.5亿元。其中,外贸出口成交额200多万元,支付人工工资1100多万元。
“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南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品牌提升推动乡村振兴。织金南瓜做大做强走向国际,为老乡致了富、创了收。”曾爱生说。
时间镌刻崭新年轮,岁月书写时代华章。今年,毕节持续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深入实施脱贫人口增收行动,聚焦产业和就业,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该市脱贫劳动力89.94万人,实现就业85.62万人,脱贫家庭人均纯收入12000余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713元,增长了15.5%。
树典范 美丽乡村 建设样板“有型”
乌江上游,六冲河畔,美丽的黔西化屋苗寨坐落于此。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昔日被悬崖峭壁阻隔在莽莽群山中,曾是一个“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年人均纯收入仅214元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
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化屋破茧成蝶,苗家儿女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冰粉、凉粉、酸辣粉,豆干、洋芋、小鱼干……”在化屋广场扎堆的小贩摊位中,王代珍招揽客人的口号尤其突出,客人也是最多的。
2021年春节前夕,化屋村游客迅速增长,王代珍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回乡发展。如今,她的摊位每天能收入几百甚至上千元。
截至目前,化屋村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亿元。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50元增加至2021年的19304元。
去年夏天,毕节大方县木寨社区因避暑游真真正正地火了一把,不少游客表示要提前一个星期才能订到这里的房间。
“这个地方真舒服,有山有水还凉快。”相较于家乡四川的酷暑,20℃的木寨社区让游客陈敏感慨道,“真不想回四川了。”
近年来,木寨社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灵山秀水、养生木寨”为旅游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民宿、水上乐园等乡村旅游业态。
“避暑的游客大多来自四川和重庆,吃住一天每人不到百元,消费适中,让客人住得安心、玩得舒心。”民宿店主顾兰说。
据了解,该社区目前已发展民宿22家,床位达到598张,实现了“乡村变景区、民居变民宿”的华丽蜕变。
为加快推进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毕节市以自然村为单元,统筹兼顾“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中央财政补助集体经济扶持村和特色传统村落示范等试点示范项目,共规划建设省级和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38个。其中,省级试点村6个、市级试点村32个。38个省市级试点村已投入资金3.86亿元,实施项目326个。
毕节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毕节将实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持续创建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持续将“绿资源”转化为“金资源”。生动描绘出生态美、村民富的美好图景。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迈步新征程,毕节市乡村振兴局将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毅力,聚焦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和“乡村振兴新典范”目标要求,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前提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民
编辑 闵建华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